如何打造“微度假”旅游目的地?
转自巅峰智业
从疫情后旅游业的出行意愿数据上来看,不少居民由长距离出游,转为利用周末开启周边的都市休闲、乡村度假等近程出游。大都市圈周边的“微度假”,正在成为行业中最“吸粉儿”的主流力量。再加上文旅消费者对因封控而“失去的三年”的补偿心理,可以相信,“户外”“微度假”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消费关键词。
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的国内旅游消费习惯调查显示,35.5%的被访者倾向于在旅游地停留“1~2天”、56.2%的被访者选择“2~3天”、8.3%的被访者选择“3天以上”。近九成的公众更青睐时间在3天以内的短途旅游,人们更加倾向于一月多次前往城市近郊或乡村旅游。轻休闲、微度假构成的旅游产品,如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有特色、自然环境优质的民宿或精品酒店类产品更容易受到游客青睐。而如何把握消费者情绪,持续构建这种新鲜体验,将变成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微度假旅游产品的主要特点
“微度假”以都市上班族为主要服务对象,整合休闲康养、精品购物、主题游乐、旅游度假及科普博览等各类项目,形成与休闲商务相结合的旅游产业,提供工作之余生活放松的休闲度假活动场所,正创造着经济新亮点。
微度假的核心特征是“微”
“微度假目的地”是亲子游、周末游、自驾游时代的产物。它面向的客户是一群“8090新三有青年”——有娃、有车、有闲,30-40岁的80后90后中产家庭占一半左右。一般以出行者居住的大都市为中心,以自驾游为主要出行方式,利用周末的闲暇时间,寻找周边1小时车程以内,最多不超过2小时的目的地。“近程、易到、高频”是微度假的主要特点。
微度假的基本功能是“度假”
微度假需要能达到度假的基本目的,提供出行更加便利、形式更加灵活、活动更加自由、环境更加优美、体验更加优良的产品和服务,能让度假者在周末时光中体验生活本身的乐趣。
微度假的目的地形态是 “小轻新”
占地小:尺度小、近距离、微景观是微度假目的地的发展优势。微度假的目的地形态很迷你,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建设用地,通常占地几十亩,强调主题概念、景观创意、体验特色、产品创新等度假元素的多元有机组合,不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具有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特性。
投资少:微度假不需要重投入,区别于传统大型的景区、设施或大型游乐公园。建设投资少,成本可控,还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作出更新调整,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创意新:微度假产品需要“小而精”,更新奇特的住宿产品、更别致的景观构造、更特色的文化体验,是文旅项目必须掌握的自我迭代能力。有颜值、有创意、有故事才是微度假项目唯一的立命之本,才让目的地拥有核心吸引物,成为吸引客群的打卡点和复游点。


微度假旅游产品打造要点
第一在选址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微度假一定是要基于游客市场需求比较大的城市,或者城市群,最好是在大中型城市周边做布局。选址一般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且靠近大城市。同时还要环境优美安静,目的地不能离马路太近,不能有公路等噪音源,不然会影响度假氛围,最好是离重要城市不超过2.5小时车程。
第二在业态组合上注重内涵延伸
旅游重在内涵延伸,逛风景不是真度假的范畴,微度假产品,必须要跟住宿业态,不管是标准酒店还是民宿,总之要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产品模型。当然微度假除了要解决高品质的住宿诉求外,还要承载着更多美食、艺术、社交、健康、娱乐、亲子互动等需求。微度假业态并非封闭系统,商业、娱乐、演艺、购物、体育运动等均属于微度假业态范畴,但在业态组合上有所要求,一是需要能够满足家庭休闲度假,即全龄段休闲的功能;二是需要能够保持高频度体验的吸引力。一定要有主题性,有网红项目吸引大家来。
第三以度假地产为补充盈利点
如果微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投资体量比较大,也可以通过地产来进行收支平衡。尽管旅游度假地产前景远大,但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当前的旅游度假地产模式,重地产轻旅游。这样的圈地卖房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旅游地产行业要紧跟市场打造高端“微度假”领地的概念。纵观全国度假市场,核心城市周边短途度假已经成型,顺应市场的变化,以5+2度假为代表的城郊游憩地产也正值发展期。
第四在产品设计上要有客群心理诉求
基于核心客群的心理诉求,乡村度假、运动康养、亲子休闲、文化体验、主题活动类等形式,将成为“微度假”的核心产品。由于“微度假”类产品多半缺乏稀缺性资源,必然要通过深耕客户粘性来实现生存与发展,这就落地到它的产品设计及服务品质的诚意。对于多元化、成熟化的客户需求而言,粗制滥造的产品很快会被主流客群所抛弃,这就需要在开发丰富的微度假产品基础上,有良好的运营模式来运作。


微度假旅游产品经典模式
1、乡村篇
一个功能完善的城市近郊“微度假目的地”需要满足最基本的周末游功能:休闲、住宿、餐饮、服务。针对“度假”基础功能,我们以“住宿+”为核心,在落地形态上,可以是营地等非标住宿单元,也可以是品牌民宿等传统住宿单元,具体根据土地类型和开发主体的需求灵活调配。围绕“住宿+”,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站式配套,涵盖游客度假的所有基础需求。
“微度假”空间最基本的配置是——以特色体验型主题休闲景观为核心吸引物,配备10-30个特色住宿单元,小型生态停车场,文创购物店、特色餐厅等小型公共空间、针对家庭亲子的迷你休闲活动场所,以及为度假旅居人群服务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
①乡伴模式——计家墩理想村经验
精准聚焦家庭亲子市场客群,打造一批“小而精”的度假产品:
②途远的乡村旅游创新住宿模式——新津经验
2、城市篇
随着微度假的潮流愈演愈烈,处于城市“微度假”的风口,城市商业地产该如何寻求差异化“突围”,从而“讨好”消费者和引爆“客流”,实现新一轮的重生呢?
①打造体验式场景空间,实现”商业+“的跨界融合
商业+乐园,商业+动物园,商业+剧场,商业+热带雨林,商业+都市农庄......
②多元的经营理念,丰富城市商业的盈利渠道
除了传统的商业零售和餐饮功能,商业中心可以通过整合相关其他文旅业态、延伸消费场景,联动其他商家,从而达到良好的消费转化。可以从门票、周边衍生品、体验互动项目等方面进行营收。同时,原本商业中心的一些死角空间也借助这些业态打造体验式、故事化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转自巅峰智业,不代表本会观点,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