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旅游 ”,跨界融合又有新玩法
转自:巅峰智业
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产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综合带动作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增长态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超过10%。而步入“十四五”时期,随着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刚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持续增强。
目前,文旅融合的故事不断上新,影视剧、演唱会、音乐节等成为新的增长点,激发消费全新活力,沉浸式文旅的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文旅市场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旅+科技
数字技术沉浸化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当前,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文化和科技的碰撞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新路径。脱酸技术助古籍“延年益寿”、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绘画的表现力、智能篆刻系统促进篆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多功能文化礼堂让文化惠民深入乡村……在文化和旅游市场加快复苏发展的态势下,乘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东风,一系列科技创新项目和成果不断转化落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展现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蓬勃生机。
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等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以来,有关科研单位围绕行业重大需求持续开展攻关工作,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批文化和旅游新产品,培育了一批文化和旅游新业态,为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坐小黄鸭船到湖心看全息演出、和数字人王勃一起背《滕王阁序》、在线上逛豫园、晚上看黄果树瀑布旁的彩虹……科技让旅游体验越来越丰富,景区也玩得越来越“野”。而这些只是科技赋能景区的沧海一粟。
现代科技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趋势凸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旅游新产品,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更加高效便捷。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智慧产品与传统旅游融合形式日趋多样,智慧旅游发展空间广阔,成为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云游长城”是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协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小站等众多长城保护研究专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共同打造的系列公益成果。在“云游长城”微信小程序内,基于游戏技术打造的“数字长城”正式亮相,用户通过手机就能立即“穿越”到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在线“爬长城”和“修长城”。这是全球首次通过云游戏技术,实现最大规模文化遗产毫米级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数字还原,成为前沿科技和数字技术在文保领域实现创新应用的又一标志性范例。中国长城三维交互数字地图,以三维立体动态沙盘的形式展示历代长城的演变,观众可随意点击旋转放大缩小,进行互动查询。
湖南江永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女书,被打造成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女书被认为是世界现存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整体呈长菱形,笔画纤细,亦柔亦刚。并且女书拥有诗体与音律,字音极具乐感,能以吟诵、歌唱来传递情感。作品借助体感交互技术,让观众在挥手舞动中与古老女书对话,以立体、浸入式的当代表达诠释女书文字艺术。
变百姓舞台、变文化客厅、变体育展馆……在浙江省杭州市葛溪村,文化礼堂时常上演“变身记”,以多重身份、精彩活动,回应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葛溪村文化礼堂由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多功能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构建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提供科技支撑。该项目开展了综合体多种文化活动空间组合变换关键技术研究,建成了新型“多功能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示范点,能实现演出、体育比赛、展览、阅读等各种需求的转换,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让文化惠民落地生根。
传统青瓷行业普遍面临着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挑战,由中国美术学院承担的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龙泉黑胎青瓷数字化采集与智能化生产”以数字思维迭代升级青瓷产业,以创新理念培育壮大青瓷经济,其生产的造型独特、审美度高的青瓷艺术作品,频频亮相第十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宋韵千年”越窑与五大名窑艺术展等高端学术展览,培育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促进了龙泉黑胎青瓷产业的创新与活力。
舞台演出灯光在塑造表演品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舞台灯光设备关键技术”已转化形成多款物联网舞台灯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得到了应用,还通过相关国际认证,销往海外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欧洲某城市举办的新年庆祝活动使用了此项目成果的灯具,不但大幅提高了演出活动的舞台表现力,还最大程度实现了节能环保,节约了演出成本。
文旅+赛事
文体旅融合“心花路放”
在“文旅+赛事”中,文化元素是重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能够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习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点赞“村超”活力四射,“村超”、“村BA”也被媒体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在“村超”系列赛事的带动下,2023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7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亿元。受“村BA”系列赛事助推,2023年台江县累计接待游客6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均超70%;“村BA”主题的文创餐厅、茶饮店、宾馆等拔地而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相关文章:“村超、村BA”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乡村IP如何打造)
从“村BA”到“村超”,从“村歌”到“村排”,一系列“村”字头文体旅活动的火爆,展现出一幅幅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图景。这些竞相出现的新场景、新业态,正在成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催化剂”。(相关文章:“村”字头体育赛事,如何在“小县城”推动乡村振兴“大引擎”)
文旅+演出
歌手与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跟着演唱会去旅行”已经成为出游新风尚。如今,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成为文旅的“黏合剂”,显著拉动旅游消费,助力城市文化“出圈”。演出市场的持续火热,将会为城市文旅带来更多新可能。
5月到10月是全年演出最佳举办期,一些地方政府管理部门陆续出台支持演艺项目落地的政策。近日,太原市发布了《支持演唱会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出台按演唱会售票规模和售票收入给予主办单位单场15万元至80万元奖补等措施,支持做大演唱会经济,加快建设“华北地区重要演艺中心”
5月30日至6月2日,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长沙站在长沙贺龙体育场举行。据北京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统计,四天演唱会共吸引了14.89万人次市民游客入场,其中,跨城观演比例达92%,跨省观演比例达68%,显著高于“五一”假期全市省外游客占比。根据移动信令数据测算,场外观众大概还有5.42万人次,4天之内有超20万人次的观众奔赴贺龙。演唱会期间,观众平均在长停留2.53天,人均花费3481.42元(不包含演唱会门票消费),是“五一”假期游客人均花费的2.97倍。经初步测算,演唱会观众直接带动长沙市文旅消费5.18亿元,“演唱会经济”的杠杆效应和溢出效应凸显。
文旅+非遗
在体验魅力中感受创新与传承
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指导下,“非遗+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相关文章:“非遗+景区” 如何实现“景”上添花)
今年春节,国内旅游市场热闹非凡,各地通过举办形式多彩的非遗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4.74亿人次出游,实现旅游收入6326.87亿元,“潮汕英歌舞”“横山腰鼓”“醉酒关公”“打铁花”等非遗表演成为各大平台的热门话题。根据抖音显示,#潮汕英歌舞 话题播放量61.6亿次,#打铁花 相关话题播放量达45亿次。根据美团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潮汕(潮州、揭阳、汕头)文旅订单量同比上涨114.5%。
潮汕英歌舞非遗活动不仅迅速提升了城市品牌知名度,增加了民族文化自信,同时也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及周边消费。
非遗和旅游的融合,不仅催生了更多独具文化意蕴的旅游产品,创新了旅游业态,丰富了旅游供给,也激活了数量巨大的非遗文化资源,使非遗文化通过旅游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
文旅+铁路
为推动旅游业发展提供新引擎
近年来,国家铁路集团依托四通八达的路网,服务旅游经济、银发经济发展,激发客运消费潜能,大力开行旅游列车、赏花踏青列车等特色专列。在文旅融合方面,旅游专列有空间将更多文化内容和活动装进车体,也有时间带给游客更多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去年火爆的“淄博专列”上,循环播放的,是淄博文旅宣传片;送给游客的,是淄博的琉璃饰品、周村烧饼、金丝鸭蛋;给游客推荐的,是红叶柿岩、潭溪山冰瀑、颜神古镇、马踏湖等热门旅游景点。
还有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的“熊猫专列”,以熊猫为设计主题,车身内外装饰以及各项细节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地域文化特色。自开行以来,每年都有许多粉丝专门打卡,十分火爆。
天水成为网红城市之后,中铁兰州局集团常态化开行“天水麻辣烫”旅游专列。4月底“离黄山风景区最近的高铁站”——黄山西站正式投入运营,黄山进入高铁旅游时代。
借助于新模式,旅游专列将为沿线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旅客,进一步刺激城市消费,拉动旅游业、服务业、饮食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的同时,其发挥的辐射作用将会拉动旅游城市经济发展,助推当地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
文旅+美食
开辟新赛道助力文旅融合
美食,无疑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味蕾记忆和情感故事。与此同时,以美食为主的创新节目,依旧是2024年重要的综艺品类。(相关文章:一道美食带火一座城!打好“美食+旅游”的组合拳)
第一,嵌入多彩“模式眼”的新美食节目,为观众提供稳定且高品质的多巴胺。实际上,兼具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从视觉、味觉、嗅觉等各个方面来说,天然就具有令人愉悦的多巴胺属性。与此同时,当其再引入更多跨界的新元素,自然也就更能够吸引观众为之欣喜偏爱与追看互动。
诸如地标美食溯源情感类真人秀《求鲜四季·年货季》,鲜味引荐官与8组鲜味探求官组成寻鲜团,一同奔山越海,前往食材原产地追根溯源,寻找最能满足新春年货的鲜味食材,呈现8组关于团圆的鲜味美食故事。
《中国小吃大会》,艺人跨界餐饮商战,网罗各地小吃,打造顶级美食夜市。《加康加年味2》,以“不同朝代的年俗体验”和“共赴千年的新春饭局”为主题,追寻中国人春节文化的传统印记。《好事在集》,邀请观众赶集逛市场,沉浸式感受宝藏市场鲜活。
第二,品牌美食综艺的持久创新与不断精进,让IP焕发更为长久且鲜活的生命力。众所周知,品牌综N代节目,有其自身鲜明的优势所在。诚如中创模式总监谭震所言,综N代的优势在于,提供了一个最稳固的IP承载力和最稳定的落地支撑,特别是对用综艺载体来推广自身品牌的广告客户来说,这很重要。
第三,借助当下流量密码的“新文旅”,美食节目采取“文旅+美食”的创新双保险策略。左手是美食,右手是文旅,尽最大可能实现美食节目创新的高效落地。诸如总台大型美食文旅季播节目《三餐四季》,带领观众一同品味地方特色美食、领略一方风土人情,呈现各地火热的社会生活面貌。此外还有文旅美食纪录片诸如《舌尖上的中国4》《香港之味》《澳门之味》等等。

当然,还有美食情感人文纪实节目《食遇人间2》,打造一场说走就走的“千里美食速递”之旅,感受山川湖海和烟火人间的奇妙交融。美食旅行类节目《中餐来了》,花样姐弟好友集结再出发,用一道美食带出其思乡之情,体现地道中国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与旅行治愈。
另外,还有《节气赏味计划》将带领观众跟随节气赏味大江南北,寻味烟火气中的味里故乡。《复活吧!宝藏食谱》将寻找古籍中的美味,致敬中国古典美食。
随着旅游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百姓的日常消费,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多样化、有文化味的旅游产品和便捷周到的旅游服务。各地区各部门注重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功能,不断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推动旅游业规模持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综合效益日益增强。
旅游业供需两旺、欣欣向荣,成为各地增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诗和远方”的未来之路会指向何方?能够满足多样性、个性化需求的文旅场景将会继续受到广大游客的追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相信“文旅+”的精彩故事将不断推陈出新。
素材来源:贵州改革、人民日报、中国铁路、沉浸城市等官方公众号